文案详情
导航

专题片《汉江》第五集《灿若星河》(解说词脚本)下

文化专题片 553 37


单元四   文化圣人

【解说】

陕西省城固县,地处汉中盆地中部,四面环山。但是就在这样一个看似封闭的地方,却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走出国门的外交家。公元前140年,汉武帝派张骞为使臣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第一位抬脚走世界的中国人路途并不平坦,张骞两次被匈奴俘虏,其间受尽屈辱和折磨,但张骞“持汉节不失”,最终辗转到达大月氏,此后又历尽艰险终于归汉。

 【采访】

梁中效  陕西理工学院历史学院 院长教授

在中国人的价值世界里面我们有三个美:儒家的中和之美、道家的自然之美,佛家的空灵之美。在这三个美当中,中和之美是中国人的一个核心。那么中和美的时候,就不要冒险,不要做极端的事情,不要做出头露面的这样一些很具开拓性的这样一种事业。恰好在这样一个惯性的文化里面,张骞一枝独秀。

 【解说】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这一次,他和副使分别到达了乌孙、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西域各国也纷纷遣使回访。不但扩大了汉王朝的政治影响,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对外交流,更为整个华夏版图的扩充奠定了基础。

 【采访】

叶甲文  汉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张骞文化研究会  会长

没有张骞开丝路,我们现在就没有这么多的物种,没有这么多的西边有的一些东西。比方说我们现在经常吃的胡萝卜啊、大蒜呀,还有石榴啊这些东西都是张骞从西边带过来的。

 苟保平 城固县博物馆馆长

在这个张骞出使西域以前啊,我们当时修了个长城,那么当时人们就说我们这个范围啊就是长城以内。张骞出使西域以后呢,由于张骞他伟大人格,使他得到异族人的喜爱,然后异族人愿意到中原来朝贡,然后呢,这样的话使我们中国的版图一下扩大到西域,最后划归到这个华夏文明,又融合到华夏文明之中。

 【解说】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及欧洲等国交往的大门,为整个世界的文明与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他所开辟的通往西域的道路则成为了后世影响深远的丝绸之路。

2013年新春伊始,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一起,正式启动丝绸之路东段申报世界遗产的工程。

 【解说】

因为在《后汉书》中对这台仪器的记载只有196个字,所以直到今天人们仍然无法准确地复原出它的本来面目,这台仪器叫做候风地动仪,它发明于公元132年,比西方用仪器记录地震的历史早了一千多年。因此,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称这台地动仪的发明者为世界“地震仪的鼻祖”,他就是南阳人张衡。

张衡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仰望星空思索宇宙奥秘的人,他的天文学著作《灵宪》对月食的成因进行了最早的科学解释。此外,他还把西汉著名科学家落下闳的浑天说发扬光大,制作了世界上第一架能够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运动的漏水转浑天仪。

 【采访】

周桂钿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

他用实验的办法来证明,浑天说的正确。

 二月河 作家

从张衡这个成长的过程看,汉代的科技达到了我们今天所想象不到的这种位置。所以南阳人称他是“科圣”。

 【解说】

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都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由于他在天文学方面的突出贡献,联合国天文组织将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解说】

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熟悉的食物,冬至、春节,在一些重要的日子饺子都是中国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项。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道美食源自一位汉江边的名医张仲景。

 【采访】

张兼维  南阳张仲景博物馆副馆长

有一年的冬天回南阳,隆冬大雪,他就看到当地很多老百姓就冻伤了,耳朵冻烂了。他就在我们南阳这个东关搭了一个粥棚,用羊肉啊,辣椒啊,这些驱寒的药物,然后弄在一块煮,煮完了以后呢,把它剁碎,然后用面皮把它包裹起来,捏成像耳朵这样的形状。当时取名叫“娇耳”。老百姓吃了这个娇耳,慢慢的耳朵也好了,冻伤也就好了。

 【解说】

公元150年,张仲景出生于南阳,他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成年后依然乐此不疲,随同郡张伯祖学医。

汉建安年间,张仲景被举孝廉授命为长沙太守。起初,张仲景只是利用公务之余在自家书房为一些当地病人看病开方,由于找他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张仲景索性定下规矩,每逢初一、十五,就在衙门的大堂上为老百姓看病。

 【采访】

张兼维  南阳张仲景博物馆副馆长

我们现在这个中医,你看同仁堂啊,胡庆余堂啊,九芝堂啊,这些堂都是为了纪念张仲景当年坐堂行医而来的。

【解说】

东汉末年,战乱频繁,瘟疫流行。医者仁心的张仲景决心要控制瘟疫、根治伤寒。于是他隐居岭南专注于伤寒的研究,终于写成了划时代的临床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

 【采访】

张兼维  南阳张仲景博物馆副馆长

他的113个方子平均不到5味药,就是4.5味药。我们现在就看,有时候就是这么很少,一点点的药,但是它治病,叫效验若神。

 二月河 作家

张仲景这个东西(伤寒杂病论),至今仍旧是中医的必读之书,是中医基本的教材。

 张兼维 南阳张仲景博物馆副馆长

在日本,张仲景的这个方子,它生产的成药,它本身在日本是免检的。

 【解说】

这位伟大的医者如今安息在家乡人民为他所建的医圣祠内,他的医学理论对中医的发展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并一度影响到了日本、越南、朝鲜、新加坡等国家的医学发展,因此张仲景被世人尊称为“医圣”。

 【解说】

这里正在演示的是最古老的造纸过程,它最早于西汉时在民间出现,到东汉元兴元年即公元105年,才由一位当时的宦官进行整理和改进,完善为一套标准的造纸方法,这个改进了造纸术的人就是蔡伦。

 【采访】

周忠庆  洋县文物博物馆研究员

段纪纲  汉中市蔡伦文化研究会会长 洋县作家协会主席

史书上记载蔡伦纸发明之后,全国都在用蔡伦造纸的那个方法造纸:“天下莫不从用焉,咸称蔡侯纸”。

 【解说】 

由于做出了重大贡献并深得皇家恩宠,蔡伦被封为“龙亭侯”,封地就在今天汉江之滨的陕西洋县。

 【采访】

梁中效  陕西理工学院历史学院 院长教授

蔡伦造纸之后呢,把人类的文明,纳入到了一个快速传播的阶段。那么,这个快速传播的阶段呢,就是物美价廉的纸,为文明的传播,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轻便的一个载体。

 段纪纲 汉中市蔡伦文化研究会会长 洋县作家协会主席

公元3世纪先传朝鲜后到日本,在公元8世纪的时候传到阿拉伯,12世纪到14世纪这段时间传到了欧洲各国。

梁中效  陕西理工学院历史学院 院长教授

通过纸呢,也把中国的文献典籍,传播到世界各地。特别是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和蔡伦造纸有密切的关系。

 【解说】

美国人麦克·哈特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将蔡伦排在第七位,远远排在我们熟知的哥伦布、爱因斯坦、达尔文之前。蔡伦因他改进造纸术的伟大功绩被后世尊称为“纸圣”。

 【解说】

在汉江之滨,能够以圣为名的人还有三散家财隐逸江湖的“商圣”范蠡,撰写了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的茶圣陆羽。这一个个圣人的功绩,都随着这条美丽的汉江一起,千秋百世,泽被苍生。

【声音】画外音配“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解说】

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的夜晚,月色凄迷,江风料峭。这个瘦削的男人再也不堪忧国之痛的煎熬,举身投江,这一跃,令中国文学史为之颤栗,他,就是被后人誉为诗歌之父的屈原。

 【采访】

熊召政  作家

知识分子这种忧患的传统,我认为是从屈原开始的。这个传统,我们在古代把它称之为“道统”,道统是针对于正统之外的又一支改造社会发展文化的一个独立的力量。

 【解说】

屈原出生于湖北秭归,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诗人,也是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采访】

赵铮  荆楚理工学院 教授

楚辞我们总结了三点,一个是名楚物,记楚事,言楚声,就是用楚国的方言写楚国的事物,写楚国的一些东西。

 李汉荣 汉中市作家协会主席

还有《楚辞》里面好多写草木的、写神灵的那些诗,它非常伟大,意境非常深远,但是具体到每一首诗的意象是充满灵性,充满悟性,非常唯美,非常忧伤,

 陈文新 武汉大学教授

 李汉荣 汉中市作家协会主席

(从)屈原和自然的关系,和草木的关系,和万物的关系来解读屈原,而不仅仅是从政治,从他和楚国的国君那种忠与不忠的关系来解读屈原,我们才会还原一个真正伟大的屈原,一个博大的屈原,而不是一个狭隘的政治的屈原。

 【解说】

屈原的作品写人神之恋,写狂怪之士,写远古历史传说,不仅色泽艳丽,情思馥郁,气势奔放,更可贵的是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诗人,作为生命个体开始了自我表达。

 【采访】

李汉荣  汉中市作家协会主席

我觉得他是第一个试图代万物说话的人,他不仅是楚国的一个忠臣,他更是大地的一个伟大的人子,也是宇宙伟大的神子。

【解说】

屈原播撒在汉江边的文学之种在之后的2000多年间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27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辗转来到汉江边的安陆,他在这里居住了十年,广交贤士,以酒会友,最终成就一代诗仙。

在襄阳岘首山,诗圣杜甫的衣冠冢隐藏在林木之中。杜甫的祖籍就是襄阳,他曾萌生过隐居襄阳的想法,但最终未能如愿,只能一生在颠沛中用诗来书写历史与现实。

这位自号“襄阳漫士”的人因为拜石为兄所以还有一个独特的称呼——“米颠”,他就是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米芾成长于襄阳,他的水墨山水画被称为“米氏云山”,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篆、隶、楷、行、草诸体,样样精通,自称“集古字”,尤其以行书成就最大,体势展拓,笔致浑厚爽劲,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书法家。

【解说】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把酒问月》,表达了诗人独对一江春水追思古人时的内心感慨。这份感慨和着滔滔汉江水一起奔流不息,至今言犹在耳。

悠悠岁月,汤汤汉江;千古帝王,忠臣良相;拓路先驱,学术巨匠,骚人墨客,一江风流。


免责声明:以上整理自互联网,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我们重在分享,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在24小时内删除)

  • 资讯
  • 最新问题
已经到底啦!
预约配音服务 关闭
预约成功后,我们工作人员会尽快与您联系请保持电话通畅
预约成功
您已预约成功,我们工作人员会尽快与您联系 请保持电话通畅
配音客服微信二维码

关注【客服微信】

抢先听最新案例,新客礼包等你拿!

提交
复制成功 微信号:18996381623 添加微信好友, 详细了解! 打开微信